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https://www.pcdvd.com.tw/index.php)
-   影片討論精華區 (https://www.pcdvd.com.tw/forumdisplay.php?f=64)
-   -   北愛爾蘭共和軍和英國歷史關係 & 電影研究 (https://www.pcdvd.com.tw/showthread.php?t=118999)

jackcpc 2001-08-13 04:14 AM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rainmay
歐洲的歷史糾結著宗教惡鬥,民族主義,以及政客的從中操作,不似中國的歷史單純,至少中國少了宗教的問題.但是二者的本質相同,核心都是權力.如此簡化來看歷史,會簡單的多.
以中國的歷史為例,如果把它簡化為遊牧民族與農業民族的對抗史,那會很簡單也很有趣...
日本的史學家有很多這方面的論述,很有趣....可以讓你看到另一個歷史觀....

ps.我不是學歷史的,只是有興趣....說錯請見諒.....

有相關的書嗎? 那買得到?

布K 2002-07-16 11:49 PM

北愛爾蘭,愛爾蘭和英國之間恩怨
 
看電影的時候
有時候都會提到北愛,英國和愛爾蘭之間恩怨
但是都不是很了解其中緣故
雖然電影是拍的很精采
可是當我們了解整個事件的來龍去脈
這樣不是看起來更有味道ㄋ

以下是我上網搜尋到的資料
文字雖然有點多.....但真的寫的不錯
ps:新聞前一陣子才報導的北愛遊行暴動也有提到

北愛爾蘭分離運動之研究
北愛爾蘭問題
轉載自http://netcity1.web.hinet.net/UserData/wutl/eur.htm


北愛爾蘭分離運動之研究
第一章 前言
歷史學家米契爾(John Mitchel)在【愛爾蘭】史裡描寫十八世紀的愛爾蘭情況時描寫道:「在愛爾蘭,人們每天過的生活,不是兩個階級,而是兩個國家,其中之一具有對另一方的生殺大權。被壓迫者所需要的,只是等待機會和起義,割斷他主人的喉嚨」。文中深刻的道出了北愛所存在著的嚴重種族、文化、宗教與階級的對立問題。北愛爾蘭自一九六九年發生動亂以來,恐怖行動所造成的流血事件,已造成約三千兩百人喪生。而英國向以擁有傳統與穩定的政治制度著稱於世,為何北愛爾蘭會成為分離主義最盛行的地區?再者,天主教徒與新教徒不同的民族認同與宗教信仰是否為衝突的最根本原因?是本報告所探討的主題。

本文除第一章為前言,說明本文的研究目的外;第二章將簡要說明北愛爾蘭族群衝突的歷史根源,藉著歷史的回顧來探索北愛衝突的根源;第三章中主要是討論北愛爾蘭分離運動與族群認同的關聯,是什麼因素促使族群的對立演變為政治上的分離運動,是本章的主要議題(限於篇幅將僅討論族群認同的差異與北愛爾蘭分離運動的相關因素方面);第四章針對北愛爾蘭和平協定作一簡介,將從主要的協議內容來探究,為何和平協議使得北愛衝突透露出和平的曙光;最後在本文末了將做一簡要的總結。

北愛爾蘭族群衝突的歷史根源
 

歸併主義(irredentism)與分離主義(secessionism)常是族群衝突的起因,因族群問題而帶來的政治衝突正困擾著許多國家。北愛爾蘭問題最早可追朔至西元一一六九年英王亨利二世率兵征服由克爾特人建立的愛爾蘭開始談起。從英國對北愛事務介入程度來作區分,可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英國兼併愛爾蘭與殖民統治時期(一一六九至一九二一年)

英格蘭諾曼(Norman)王朝的入侵改變了愛爾蘭的歷史,開啟了英愛間的歷史恩仇。十六世紀英王亨利八世創立英國國教(Erastian Church),欲將新教(英國國教)推行至愛爾蘭,引發篤信天主教的愛爾蘭人的不滿,雙方發生衝突,事後英國鼓勵新教徒移民愛爾蘭,目地是希望愛爾蘭人民效忠英國王室,遵從英國人的風俗習慣、法律與信仰英國國教,使宗教問題進入政治領域,成為英、愛衝突的主要來源。

一八○一年英國正式併吞了愛爾蘭島,成立「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雖然愛爾蘭擁有英國國會下議院一百席,上議院二十八個席位的代表權,但所有代表中卻沒有一個是天主教徒,這種形式上的整合非但得不到愛爾蘭地區人民的認同,反而為以後的反叛鋪路。

一八四○年代愛爾蘭的激進份子開始鼓吹獨立自治,一八四○年代的廢止聯合法案(Repeal of the Union)運動,和一八七○年代的自治(Home Rule)運動,重要的訴求都是希望愛爾蘭在內政上能自治,而軍事、外交、商務等事務由英國主導。這接訴求在北愛新教徒及國會保守黨的反對下,一八八六年與一八八九年兩度提出的自治法案皆遭到失敗。

為了反制天主教徒所發起的「青年愛爾蘭」(Young Ireland)與「費尼安」運動(Fenian Movement),英國決定採行「分而治之」政策。同樣的為了保護自身的利益,約四十七萬新教徒於一九一二年組織了「聯合黨」,簽署了阿斯特誓約(Ulster Covenant of 1912),要求自治區範圍不得包括阿斯特地區,他們也組織了「阿斯特自願軍」(Ulster Volunteer Force),表達效忠英皇且希望與英國繼續聯合的意願。

愛爾蘭天主教民族主義份子繼一九○五年組成新芬黨(Sinn Fein)提倡獨立後,又在一九一三年成立「愛爾蘭自願軍」(Irish National Volunteers)倡導獨立建國的意願。當時天主教徒支持的新芬黨是愛爾蘭最大政黨與新教徒支持維持現狀的聯合黨相對立;在一九一六年的復活節事件中,英國政府採取嚴厲鎮壓措施,使愛爾蘭人大為反感,因而在一九一八年選舉中支持主張獨立的新芬黨。新芬黨在七十七席中獲得七十三席後,自行成立臨時政府宣佈獨立,於是與英國爆發戰爭。一九一九年愛爾蘭共和軍成立(Irish Republican Army, IRA),藉由武裝暗殺方式爭取獨立與英國展開游擊戰。

threshold 2002-07-17 12:13 AM

Re: 北愛爾蘭,愛爾蘭和英國之間恩怨
 
二、英國對北愛爾蘭的間接統治時期(一九二一年至一九七一年)

一九二○年英國制定法令,將愛爾蘭分離出的北方六郡劃歸英國版圖,在北愛爾蘭建立仿效英國選舉制度的議會和政府體制,將權力讓與地方政府,但這樣的結果反而造成了新教徒阿斯特聯合黨的專政。因此一九二一年到一九七二年的這段時期即被稱為史都蒙體制(Stormont System)。一九二一年英、愛雙方簽定「英愛條約」,愛爾蘭南方的二十六郡成立自由邦,改國名為「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共和國」,但北方阿斯特地區六郡選民自決的結果選擇留在英國,造成愛爾蘭南北分治的局面。分治的安排引起了民族主義的不滿,因為「自由邦」並沒有達到共和的目標又不能維護國家的統一,造成北愛爾蘭共和軍與愛爾蘭自由邦軍隊的內戰。一九四九年自由邦脫離大英國協,成立愛爾蘭共和國。英國雖承認愛爾蘭獨立,但拒絕歸還北愛爾蘭地區領土。為了防範天主教徒的的影響力,在政治體制方面做了許多的歧視天主教徒的規定:

(一)、取消比例代表制:減少天主教選民依比例代表所獲得的基本席位。

(二)、重劃選區:使天主教勢力處於相對弱勢的一方。

(三)、限制選舉權:在地方選舉上不納稅又無財產的人不能擁有投票權。

(四)、社會福利措施的不公:如就業與房屋分配的不公平,新教徒能優先享有權利。

(五)、特別權力法案:賦予北愛內政部長在適當時機處理違法亂紀的權力,且警察擁有可不經審判直接拘押嫌犯的權力。

一九六八年人口佔少數的天主教徒發起民權運動,成立北愛爾蘭民權協會,致力廢除歧視政策與條款。此運動遭新教徒反制,爆發大規模流血衝突,英軍槍殺了十三名示威群眾,史稱「血腥禮拜日」(Bloody Sunday)事件。一九七三年北愛爾蘭曾舉行公民投票,多數人願意留在英國,其中亦包含愛爾蘭人,另一部份人堅決脫離英國,以實現南北統一,為此北愛展開了一連串的血腥衝突。
三、英國對北愛直接統治時期(1972年以後)

一九七二年英國根據北愛爾蘭法案(The Northern Ireland Act 1972 ),終止了北愛的史都蒙體制(一九二一至一九七二年),成立北愛爾蘭辦公室(Northern Ireland Office),由北愛爾蘭事務大臣主管政治、憲政、與治安問題,亦負有尋求解決北愛問題的重任。自一九二一年北愛自治政府成立開始,英國即不願過度介入北愛事務。儘管自一九七二年後英國曾四度提出解決北愛爭議的方案,卻無法有效處理雙方從種族認同引起的政治分歧,北愛爾蘭依舊處於流血、暴力衝突之中。


-FX- 2002-07-17 12:15 AM

第三章 族群認同與北愛分離運動
北愛爾蘭分離運動興起的原因是多重的(參見表1),然而民族認同與宗教信仰是的分歧是最主要的差異,族群認同是一種集體的認同感,經由語言、文化、宗教等族群共同享有的歷史淵源使群體的意識不斷凝聚與發展而成的。根據學者Moxon-Brown的研究發現(參見表2),我們可以約略的將北愛的民族主義者等同於天主教徒,將聯合主義者等同於新教徒的區分。傳統上,在意識形態與政治的取向上,聯合主義者與民族主義者是彼此衝突的。民族主義者堅稱北愛爾蘭政府缺乏合法性(illegitimate),他們把原因歸咎為英國造成了愛爾蘭的分裂。而聯合主義者則認為是民族主義者拒絕去正視南、北愛爾蘭分治的事實才是造成北愛爾蘭衝突的主要原因。
表 1 北愛爾蘭族群衝突原因分類表
主要因素
分類

內部因素(Internal Explanation)
一、宗教

二、文化

三、經濟等

外部因素(External Explanation)
一、英國的帝國主義

二、愛爾蘭的歸併主義

三、英國的缺席主義

四、英國的多數保證

五、修正的馬克斯主義
資料來源:John McGarry and Brenda O’Leary, Explaining Northern Ireland (Oxford :Blacklwell, 1995),p.1-10.

表 2 一九七八年北愛爾蘭人的族群認同
族群認同別
天主教徒
新教徒

愛爾蘭人
69﹪
8﹪

英國人
15﹪
67﹪

阿斯特人
6﹪
20﹪

有時英國人,有時愛爾蘭人
8﹪
3﹪

兼具英國與愛爾蘭
2﹪
2﹪

其他
0.5﹪
0.2﹪

總計
100﹪
100﹪
資料來源:Moxon-Browne 1983,p.3.引自張家瑞,北愛爾蘭問題:族群衝突與民主政治(台北:政大外交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7年6月),頁36。

 

BEE 2002-07-17 12:16 AM

北愛族群認同與宗教信仰的差異顯示了,儘管在現今大多數的國家,宗教對政黨忠誠的影響已逐漸式微,但是在一九八六年北愛地區的選舉中,宗教投票指數(index of religious voting)仍高達84。這樣結果更加強兩種相互對立政治取向的競爭,亦即民族主義(大多為天主教徒支持)和聯合主義(大多為新教徒)極端對立的特殊政治生態。(請參見表3相關資訊)因此,族群的認同在北愛地區的確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深深的影響了政治的生態。

新教徒支持的聯合主義政黨基本上可分為三大派別:分別是主張北愛爾蘭獨立、支持地方自治與提倡北愛與英國合併三種不同主張。雖然它們在選舉時互相競爭,但共同的基本立場為:

(一)、反對愛爾蘭的統一。

(二)、維持北愛爾蘭現狀的邊界。

(三)、維持與英國聯合(union)的關係。

(四)、保有新教徒的政治優勢,也就是維持多數統治。

(五)、反對愛爾蘭共和國制度化的參與北愛事務。

 

同樣的在民族主義政黨方面,也有不同的政治主張,主要的差異是在應以何種方式達成統一,以及統一後的愛爾蘭的政府形式為何。主要的派別為主張暴力統一的傳統民族主義者(traditional nationalist),和主張透過憲政改革方式統一的憲政民族主義者(constitutional nationalist)。因為身為少數民族,天主教徒對民族主義皆有高度的認同,認為自己是愛爾蘭人,堅持北愛不是英國的一部份,愛爾蘭必須統一的立場。

 

表 3 北愛爾蘭現況一欄表

領土面積
14120平方公里

人口
1,676,000人

宗教
38.4%認為自己是天主教徒

50.6%認為自己是新教徒

3.8%認為自己沒有信仰

平均所得
約一萬零一百三十美金

失業率
8.3%

首府
貝爾法斯特(Belfast)

官方語言
英語

政府體制
一、1921-1972年於英國政府下建立自治政府

二、1972年3月30日英國中止北愛爾蘭自治政府,改為直接統治

三、1998年6月27日將成立北愛爾蘭議會,落實地方分權自治

主要政黨
一、聯合主義政黨:阿斯特聯合黨(UUP)、民主聯合黨(DUP)

二、民族主義政黨:社會民主暨勞工黨(SDLP)、新芬黨(Sinn Fein)

三、聯盟黨(AP)

武裝組織
一、新教武裝組織:阿斯特防衛協會(UDA)

二、天主教武裝組織:愛爾蘭共和軍(IRA)

資料來源:聯合報,民國83年9月1日,第9版;http://www.nio.gov.uk/16 June 1998.

北愛爾蘭和平協定
 一九八五年英國與愛爾蘭為了北愛的和平與安定,簽訂英、愛協議(Anglo-Irish Agreement),條約精神特別著重於以和平方式處理北愛問題,

在這種透過協議、尊重各方利益以解決北愛問題的共識之下,尤其國際局勢其中較重要的協議內容有:一、北愛地位的改變需要經由多數人同意;二、設立英、愛政府間會議;三、尋求能為北愛兩大族群接受的地方分權方案等。進入後冷戰時期後,中東問題以及南非的種族隔離制度的取消,使人們意識到和平解決衝突的可能。雖然一九九三年新芬黨領袖亞當斯和當時的首相梅傑雖然達成一方面進行政治談判同時設法解除北愛非法團體的武裝的聯合聲明,1IRA亦隨即在一九九四年八月宣布停火,但這項協議卻僅維持一年多的時間,一九九五年十一月美國總統柯林頓訪問貝爾法斯特後不久,次年二月英國倫敦西南部發生多克蘭大爆炸,IRA宣稱為其復仇行動之一,北愛和平再次受到挑戰,此後,各種恐怖事件、小型殺戮不斷,並傷及無辜。易言之,北愛的和平與任何協議的達成,只要新教徒、天主教徒、英國與愛爾蘭任何一方有不同的意見,就難以有結果,一切也將回到原點。


ump45 2002-07-17 12:58 AM

北愛的和平協議是經英國與愛爾蘭政府授權,由美國前參議員密契爾與前加拿大將領夏德蘭、前芬蘭總理霍克里組成的三人小組,與北愛各政黨代表,自一九九六年一月起在北愛的行政中心史扥蒙堡展開會談。和平協定於一九九八年四月十日在北愛爾蘭首府貝爾法斯特由英國首相布萊爾與愛爾蘭總理亞賀恩簽署,達成七項共識:

一、本協定將於五月二十二日在北愛爾蘭和愛爾蘭共和國交付公投。

二、除非兩地都有過半民眾選擇南北統一,否則北愛仍將是英國一部分,愛爾蘭選民也將被要求修憲,以放棄對整個愛爾蘭島的領土主張,新憲法言明唯有在南北兩地過半民眾同意下才會謀求統一。

三、今後將依比例代表制,每五年改選一百零八席的北愛議會,權限將包括農業、財政、衛生與經濟發展事務。

四、將組成十二人內閣,唯有追求民主、非暴力者才能入閣,安全機制將確保北愛的新教徒及天主教徒均有機會入閣。

五、新成立的南北愛爾蘭部長會議將就關係到共同利益的事務進行諮商並採取行動。南北雙方均了解,北愛議會和南北部長會議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六、英國與愛爾蘭政府會議將取代一九八五年成立的幾個愛爾蘭島南北跨界機構。

七、有關各造承諾最遲從一九九八年六月起,設法運用一切影響力讓北愛兩派武裝團體在兩年內繳械,英國承諾要努力讓北愛非軍事化進展到正常的承平時期程度,並將解除一切緊急權力。此外,將設立三個立場超然的委員會,分別理解除雙方武裝、釋放政治犯以及北愛警政事務改革的問題,以解決天主教徒抱怨警方偏袒新教徒的紛爭。

和平協議在五月二十二日北愛爾蘭及愛爾蘭共和國舉行公民投票,獲得了高度的支持,北愛爾蘭地區人民的支持率為71.4﹪;在愛爾蘭共和國的支持率更高達94﹪。北愛和平協議所以能成功,除了美國強力的介入斡旋外,其關鍵的因素在於協議的內容基本上符合各方的利益與要求。英國仍對北愛享有統治主權,滿足了英國的基本利益;再者,協議規定,未來任何北愛地位的安排,只要是出於北愛多數人民的自由意志,不論是選擇選擇英國統治或與愛爾蘭合併,各方均應承認其合法性;相對的愛爾蘭也必須修改憲法,放棄對北愛擁有主權的主張。但北愛與愛爾蘭關係的增進,英國不得阻撓。

根據一九九八年六月二十七日的北愛爾蘭新議會選舉投票結果,支持四月十日簽署的北愛爾蘭和平協定,以「阿斯特聯合黨」為首的新教徒政黨和天主教徒黨派在一百零八個議席中拿下八十席,而反對協定的黨派只贏得廿八席,為北愛和平開啟新紀元。愛爾蘭共和軍的政治組織新芬黨在此次選舉中也獲得十八席,預料將在十二席的新政府中佔有兩個委員席次。但因愛爾蘭共和軍拒絕繳械,新芬黨議員是否可以被延攬進入最高委員會,將成為新議會新教黨派和天主教黨派第一波攻防戰。
結論

北愛和平協議的通過,顯示了北愛和平儘管歷經挫折與困難,但是互相對立的雙方終於認識到,以合作的態度進行談判,為人民謀求最大的利益才是解決政治紛爭的最佳方式。北愛爾蘭衝突問題表面上看似新教徒與天主教徒的紛爭,然事實上卻是肇因於過去大英帝國統治時期在政經地位上歧視愛爾蘭人,以及史都蒙體制時期新教徒專制統治導致的結果,加上一九六八年以來新教與天主教民兵組織的恐怖行動,更加深族群的對立與仇恨。

北愛爾蘭和平協議雖然仍極為脆弱,雙方強硬派鈞揚言要破壞協議,但這是三十年來唯一可能獲致和平的機會,也是廣為北愛各主流派所最願意接受的一次。當然這並不是意味著北愛爭議已徹底解決,北愛和平協定載明,「愛爾蘭共和軍」和兩支親英的激進民兵「阿斯特自由鬥士」及「阿斯特自衛協會」,必須在西元二○○○年前繳械。不過,愛爾蘭共和軍拒絕開始解除其強大武裝,仍對整個和平進程蒙上一層陰影。其次,和平協議中尊重選民的意願,由北愛人民投票來決定北愛爾蘭的法律地位。但在新教徒占人口大多數的情況下,要讓天主教徒增加政治權力,肯定是會遭到強硬派新教徒的激烈反對。但是正如一位北愛新教徒的所言,「我們所有人必須生活在一起,所有人都希望和平繼續下去」,這或許代表了北愛人民對和平企求的共同心聲。

 

BEE 2002-07-17 01:09 AM


ump45
Major Member


我也來湊熱鬧

1.Some Mothers' son(台灣似乎譯成:叫母親太沉重?)
改編自真實故事
這部片是講1981年一次監獄中的絕食行動
一些北愛的獨立運動者堅持自己是"戰犯"身分
但是英國政府堅持他們只是一般的"罪犯"
因為這個認知差距
所以展開絕食
運動中有幾位獨立運動者死亡
其中一位還在獄中選上議員
1996年的電影
導演Terry George去年幫哈特戰爭寫劇本
可以上imdb找相關資料
2.Hidden Agenda(台譯:致命檔案)
半虛擬的真實故事
一位美國人權運動者在北愛遭到英國秘密警察刺殺
新聞界在他的太太(冰血暴的法蘭西斯麥朵曼)協助之下
漸漸將整個事實呈現出來
電影直接控訴英國前首相柴契爾夫人的罪行
相當震撼
是英國著名憤怒派導演肯洛區的作品
台灣好像是春暉進的片子....


上面兩部都是讓我看的熱血沸騰的北愛獨立運動電影
當然
服用尼爾喬丹的Michael Collins也有相同效果

*************************************************
To ump45:

Some Mothers' son 這部電影 我是在 HBO 看的 太感動我了 一直不知片名
多謝啦.........


******************************************
慘了 沒DVD only VHS ...
Po 資料解饞 :(


Directed by
Terry George

Writing credits (WGA)
Terry George (written by)
Jim Sheridan (written by)



Cast overview, first billed only:
Helen Mirren .... Kathleen Quigley
Fionnula Flanagan .... Annie Higgins
Aidan Gillen .... Gerard Quigley
David O'Hara (I) .... Frank Higgins
John Lynch .... Bobby Sands
Tom Hollander .... Farnsworth
Tim Woodward .... Harrington
Ciarán Hinds .... Danny Boyle
Geraldine O'Rawe .... Alice Quigley
Gerard McSorley .... Father Daly
Dan Gordon (II) .... Inspector McPeake
Grainne Delany .... Theresa Higgins
Ciarán Fitzgerald .... Liam Quigley
Robert Lang (II) .... Government Minister
Stephen Hogan .... Young Turk
(more)

fairy 2002-07-17 01:50 AM

怎麼漏了亂世浮生(The Crying Game)呢

ump45 2002-07-17 01:50 AM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BEE
To ump45:

Some Mothers' son 這部電影 我是在 HBO 看的 太感動我了 一直不知片名
多謝啦.........
[/IMG]


我也是在HBO看到的
也跟您一樣感動到不行

殘念殘念
沒有DVD

coolchet 2002-07-17 02:01 AM

我曾經有幸去過"貝爾發斯特"!!!
還進去他們市政廳聽官員簡報.............

那個地方台灣沒有人敢帶團去.....因為也看過幾部電影 我走在街頭上心中很毛!!

但是那里的人很友善 是個很美的地方
感覺北愛像是另一國 不太像是"英國的一部份".........
:cool:


所有的時間均為GMT +8。 現在的時間是06:16 AM.

vBulletin Version 3.0.1
powered_by_vbulletin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