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https://www.pcdvd.com.tw/index.php)
- 測試報告專區
(https://www.pcdvd.com.tw/forumdisplay.php?f=80)
- - Intel Core i9-11900K 8核競界 為超而狂 內涵全面 有感升級
(https://www.pcdvd.com.tw/showthread.php?t=1186813)
|
---|
Intel Core i9-11900K 8核競界 為超而狂 內涵全面 有感升級
在AMD Ryzen 3000/5000系列處理器不俗的效能表現、合理定位及價格組合拳攻擊之下,在中高階裝機市場掀起一場風潮之後,AMD明明白白讓Intel感受到處理器已不能像以往靠著擠牙膏方式來推出新產品挖玩家的荷包,這點AMD真的幹得不錯,讓個人電腦中高階處理器市場,不再是惟Intel獨尊,讓消費者有著更多且更具能效競爭力的產品可以選擇。不過這次搭配Intel 11代處理器的500系列晶片組平台,功能相較於AMD平台來說功能更為齊全,除了導入PCIe 4.0技術之外,也原生支援USB 3.2 Gen2x2,對內對外都能提供使用者更高的傳輸頻寬,同時也開放之前Intel僅在Z系列及X系列晶片組支援記憶體超頻功能,在新世代H570及B560等晶片組也開始支援的記憶體超頻功能,使用者的選擇確實更為多元了。
11代處理器高階產品 Intel在2021年上半年重點產品,就是在之前發表的Rocket Lake系列處理器產品,搭配Z590晶片組,Core i9-11900K/11900一樣與相同定位Core i9-10900K/10900桌上型處理器相較,由10C20T的運算核心降為8C16T的桌上型處理器,不過一樣採用400系列晶片組開始更換的 LGA1200 腳位。 首發的頂規i9處理器包括Core i9-11900K、Core i9-11900KF、Core i9-11900、Core i9-11900F、次旗艦Core i7-11700K及中階處理器Core i5-11600K價格分別為美金$539、513、439、422、399及262,建議售價也較上代相同定位產品價格略為提高,但運算核心數卻沒有相對增加,甚至頂級產品還稍有減少,這點只能說是就實際工藝技術考量,Core i9-11900K一樣採用14nm製程(應該確定是最後一款採用的產品了),插槽類型為LGA 1200型,支援雙通道DDR4 3200MHz記憶體,TDP為125W,為8核心16線程設計,預設時脈為3.5GHz,All Core Boost技術下加速時脈高達4.7GHz,快取為16MB,擁有20條PCI-E 4.0通道,支援16X+4X、8X+8X+4X或8X+4X+4X+4X配置。 ABT(Adaptive Boost Technology)加速時脈技術 這代 Intel Core i9-11900K / KF 處理器擁有效能提升大絕招就是 Thermal Velocity Boost(TVB,可在CPU 溫度低於 70°C 時,自動將 CPU 的 1-2 個核心超頻至 5.3GHz)與 Adaptive Boost Technology(ABT,可在CPU 溫度低於 100°C 時,可將 3-8 核心超頻至 5.1GHz)加速時脈技術;但由於ABT對散熱系統要求較高,主機板廠預設都是「關閉」的狀態,使用者需自行在 BIOS 當中將 Intel Adaptive Boost Technology 設定為開啟,並且所搭配散熱器要有足夠的壓制能力確保 CPU 在低於 100°C 時,透過Adaptive Boost技術將 CPU Turbo 至全核 5.1GHz 的時脈。也就是說 i9-11900K 在開啟 ABT 功能且散熱器夠力的情況下,可達到單雙核 5.3GHz、全核 5.1GHz 的超頻時脈,i9-11900K 這顆原廠特挑的高規格處理器(價格也是),相當適合懶人無腦超頻,輕鬆享受Core i9 11900K效能快感。 開啟ABT加速時脈技術 近期許多主機板也漸漸推出新版本 BIOS 完整支援Intel Adaptive Boost Technology。 11代Rocket Lake處理器產品特色及Z590平台架構 高效能及專注超頻性能產品在市場上也成為2大處理器兵家必爭之地,在新一代處理器產品幾乎都能看到主打超頻性的產品,這次研發代號 Rocket Lake 的第 11 代 Intel Core 桌上型處理器使用最新 Cypress Cove 核心架構,支援 AVX-512 指令、PCIe 4.0 等新功能,在IPC 效能提升也達到19% ,沿用許久的內顯 Intel UHD 630 也升級為採用 Intel Xe 繪圖核心架構UHD 750,同時更支援新的影音編碼 10bit AV1、12bit HEVC、E2E compression 與 HDMI 2.0、HBR3 輸出功能,原生 USB 3.2 Gen 2×2 20Gbps 連接埠、DMI Gen 3.0 x8 通道升級,以及完整支援第 11 代處理器的 20 條 PCIe 4.0 通道,平台整體功能相當完整且強悍,以下就透過實際測試分享Intel Core i9-11900K的效能表現。 CPU包裝及配件 CPU外包裝 原廠盒裝,Intel Core i9-11900K一樣採用LGA1200腳位,下一代據目前消息傳出似乎會更改腳位。 Intel Core i9-11900K 驗明正身 標準盒裝出貨版 Intel Core i9-11900K為8C16T處理器,基礎時脈為3.5GHz,最大加速時脈為4.7GHz(當然如果在TVB及ABT技術加速之下,單雙核可達5.3GHz,多核可達5.1GHz),16MB快取,產地為世界工廠, 外盒背面資訊 原廠3年保固。 聯強代理 奧運贊助商 磁扣設計 相當別出心裁的外盒設計 開盒及配件 CPU及說明書等,Intel Core i9-11900K處理器,並未提供原廠散熱器,使用者可以根據需求選用適當的散熱器。 Intel Core i9-11900K Intel Core i9-11900K採用14nm製程,插槽類型為LGA 1200型,支援雙通道DDR4 3200MHz記憶體,TDP為125W,不鎖倍頻,支援HyperThreading,為8核心16線程設計,預設時脈為3.5GHz,All Core Boost最大加速時脈為4.7GHz(當然如果在TVB及ABT技術加速之下,單雙核最高可達5.3GHz,多核最高可達5.1GHz),16MB快取,快取為16MB。 背面 LGA 1200腳位。 搭配的主機板-主打超頻能力的ASUS ROG MAXIMUS XIII APEX Republic of Gamers(ROG,玩家共和國)系列主機板不管是極限超頻、電競、新世代軟硬體擴充功能都想滿足的話,選擇ROG系列產品通常都不會讓使用者失望,ROG主機板之中的Apex系列推出以來,以絕佳的超頻性能著稱,ASUS賦予它的使命就是打破各種超頻記錄,除了強化超頻功能的軟硬體設計之外,最大的特點就是主機板呈非標準的矩形外觀,歷代 Apex 系列主機板都一樣是如此獨特外型,裁切方式使得整個PCB形狀類似一個“X”形,極具個性化。ASUS除了導入許多專為打破紀錄而生的設計外,並持續針對之前相當受到好評的等軟體加值技術予以強化,如DIMM.2 擴充卡、ROG Water Cooling Zone、X-shaped PCB:等功能,透過軟硬體的搭配以期將Intel LGA1200腳位Rocket Lake CPU產品效能完全發揮。 安座大典 CPU散熱系統 採用的DIY水冷散熱系統 這次測試對象,原廠均未附上散熱器,當然也是考量到使用者買這類型的處理器,基本上還是會購買散熱能力較好的散熱設備,例如風冷高階熱導管散熱器或是240mm以上的一體式水冷,這次的散熱設備基本上都是同1組,Barrow CPU及PUMP一體式水冷頭(Intel及AMD平台皆相同,不同顆而已)、Alphacool NexXxoS Monsta 360mm水冷排及3顆EK-Furious Vardar FF5-120風扇。 巨大的DIY水冷散熱系統 提供比一體式水冷更強的解熱能力(實測表現也令人滿意),安裝上比起更進階的分體式水冷也算簡便,只要量好水管長度及安奘水冷頭與散熱排間的水管,注水排空內部空氣即可。 巨獸級水冷散熱排 Alphacool NexXxoS Monsta 360mm Radiator,淨重2.375Kg,厚達86mm,單面3個,最多支援雙面6個的12CM散熱風扇安裝。 散熱風扇 使用高轉速、高風量及高靜壓的EK-Furious Vardar FF5-120 (3000rpm)。 效能測試 這次效能測試比拚,個人蒐整身邊定位相近及初始官方售價也屬同級產品的處理器及平台做對比,讓大家來參考評估,讓手中有著曾為地表最強消費級Core i9-9900K的使用者可以評估看看是否要升級,另外就是目前相當熱門的Ryzen 9 5900X,與採用最新 Cypress Cove 核心架構Core i9-11900K做綜合效能測試來一決勝負,當然以下這些測試軟體並不代表大家手邊的電腦使用時的工作環境及應用程式,對使用者選用合適的處理器產品最最重要的還是要看重實際使用的需求及表現,平台的差異大概就是處理器及主機板,其他設定差異都在平台備註,以下測試就僅供參考。 測試環境 CPU:Intel Core i9-11900K RAM:Crucial Ballistix DDR4-3600 16GB Kit @ 3600 16-18-18-38 1T MB:ASUS ROG MAXIMUS XIII APEX VGA:EVGA GeForce RTX 3070 XC3 ULTRA GAMING 8G HD:Crucial P5 3D NAND NVMe M.2 SSD 500GB POWER:FSP 皇鈦極 PT 1200W COOLING:CPU使用DIY水冷 作業系統:WIN10 X64 完整解放Intel Core i9-11900K效能 除了ABT技術之外也啟用ASUS Multicore Enhancement 選項,解除所有性能限制,完整解放Intel Core i9-11900K效能。 CPU:AMD Ryzen 9 5900X RAM:Crucial Ballistix DDR4-3600 16GB Kit @ 3600 16-18-18-38 1T MB:ASRock X570 Taichi Razer Edition VGA:EVGA GeForce RTX 3070 XC3 ULTRA GAMING 8G HD:Crucial P5 3D NAND NVMe M.2 SSD 500GB POWER:FSP 皇鈦極 PT 1200W COOLING:CPU使用DIY水冷 作業系統:WIN10 X64 PBO:Auto CPU:Intel Core i9-9900K ES RAM:Crucial Ballistix DDR4-3600 16GB Kit @ 3600 16-18-18-38 1T MB:ASUS ROG MAXIMUS XI FORMULA VGA:EVGA GeForce RTX 3070 XC3 ULTRA GAMING 8G HD:Crucial P5 3D NAND NVMe M.2 SSD 500GB POWER:FSP 皇鈦極 PT 1200W COOLING:CPU空冷 作業系統:WIN10 X64 BIOS直接載入原廠最佳化設定 效能測試 CPUmark效能測試 Intel傳統強項,Core i9-11900K取得近千分的成績,勝過Ryzen 9 5900X及Core i9-9900K。 Super PI 1M效能測試 一樣是Intel傳統強項,Core i9-11900K取得近千分的成績,勝過Ryzen 9 5900X及Core i9-9900K,不過就成績而言可以看出來Ryzen 9 5900X真的是來勢洶洶。 wPrime 32M&1024M效能測試 Ryzen 9 5900X表現最佳,勝過Core i9-11900K及Core i9-9900K,不過就成績而言可以看出來Core i9-11900K在Cypress Cove 核心架構加持之下,雖同為8C16T處理器,仍有不小的效能提升表現。 CPU-Z效能測試 Ryzen 9 5900X多核心表現最佳,Core i9-11900K在Cypress Cove 核心架構加持之下,單核心效能表現最佳,Core i9-9900K都敬陪末座,可以看出Core i9-11900K在Cypress Cove 核心架構加持之下,效能提升表現不容小覷。 AIDA記憶體頻寬 記憶體頻寬在DDR4 3600運作時脈及低延遲的CL16-18-18-38 1T參數下,具有相當出色的記憶體頻寬,在Z590平台上讀取頻寬突接近55,000MB/s大關,其餘讀寫頻寬也大約在53,000MB/s左右,充分表現出Core i9-11900K 記憶體及雙通道記憶體控制器的突破性的效能表現,可惜Latency受限於處理器記憶體控制器架構微調影響,稍稍遜於Core i9-9900K表現,整體而言都勝過Ryzen 9 5900X。 Corona Benchmark Ryzen 9 5900X表現最佳,勝過Core i9-11900K及Core i9-9900K,不過就成績而言可以看出來Core i9-11900K在Cypress Cove 核心架構加持之下,雖同為8C16T處理器,仍有不小的效能提升表現。 V-Ray Benchmark Ryzen 9 5900X表現最佳,勝過Core i9-11900K及Core i9-9900K,不過就成績而言可以看出來Core i9-11900K在Cypress Cove 核心架構加持之下,雖同為8C16T處理器,仍有不小的效能提升表現。 WinRAR效能測試 Ryzen 9 5900X表現最佳,勝過Core i9-11900K及Core i9-9900K,不過就成績而言可以看出來Core i9-11900K在Cypress Cove 核心架構加持之下,雖同為8C16T處理器,仍有不小的效能提升表現。 7-Zip效能測試 Ryzen 9 5900X表現最佳,勝過Core i9-11900K及Core i9-9900K,不過就成績而言可以看出來Core i9-11900K在Cypress Cove 核心架構加持之下,雖同為8C16T處理器,仍有不小的效能提升表現。 POV-Ray Ryzen 9 5900X表現最佳,勝過Core i9-11900K及Core i9-9900K,不過就成績而言可以看出來Core i9-11900K在Cypress Cove 核心架構加持之下,雖同為8C16T處理器,仍有不小的效能提升表現。 PCMARK 7、8、10 Intel Core i9-11900K在Cypress Cove 核心架構加持之下,PCMARK 7、8兩個項目表現最佳(PCMARK 10項目也僅些微落後),Ryzen 9 5900X在PCMARK 10項目表現最佳,Core i9-9900K都敬陪末座,可以看出Core i9-11900K在Cypress Cove 核心架構加持之下,效能提升表現不容小覷。 X264、X265 FHD BENCHMARK Ryzen 9 5900X表現最佳,勝過Core i9-11900K及Core i9-9900K,不過就成績而言可以看出來Core i9-11900K在Cypress Cove 核心架構加持之下,雖同為8C16T處理器,仍有不小的效能提升表現。 3DMARK Ryzen 9 5900X多數項目表現最佳,勝過Core i9-11900K及Core i9-9900K,不過就成績而言可以看出來Core i9-11900K在Cypress Cove 核心架構加持之下,雖同為8C16T處理器,仍有不小的效能提升表現。 3DMARK 11 Ryzen 9 5900X表現最佳,勝過Core i9-11900K及Core i9-9900K,不過就成績而言可以看出來Core i9-11900K在Cypress Cove 核心架構加持之下,雖同為8C16T處理器,仍有不小的效能提升表現。 3DMARK VANTAGE Core i9-11900K 整體表現最佳,勝過Ryzen 9 5900X(僅在CPU項目表現最佳)及Core i9-9900K,可以看出Core i9-11900K在Cypress Cove 核心架構加持之下,效能提升表現不容小覷。 BASEMARK GPU Core i9-9900K表現最佳,勝過Core i9-11900K及Ryzen 9 5900X,也許是程式應用設計偏好舊架構之故,成績反而是越老越好。 Street Fighter V、異形戰場 DX11 Benchmark Street Fighter V項目Ryzen 9 5900X表現最佳,勝過Core i9-11900K及Core i9-9900K,不過就成績而言可以看出來Core i9-11900K在Cypress Cove 核心架構加持之下,雖同為8C16T處理器,仍有不小的效能提升表現。 異形戰場項目測試表現Core i9-9900K表現最佳,勝過Core i9-11900K及Ryzen 9 5900X,也許是程式應用設計偏好舊架構之故,成績反而是越老越好。 STALKER Call of Pripyat DirectX 11 Benchmark Ryzen 9 5900X整體表現略微勝過Core i9-11900K,Core i9-9900K則是敬陪末座,可以看出Core i9-11900K在Cypress Cove 核心架構加持之下,效能提升表現不容小覷。 Unigine Superposition Benchmark Ryzen 9 5900X整體表現略微勝過Core i9-9900K ,Core i9-11900K則是敬陪末座,也許是程式應用設計偏好舊架構之故,成績反而是Core i9-9900K較好。 FINAL FANTASY XV Benchmark 三者成績互有勝負,就參考看看。 奇點灰燼(Ashes Of The Singularity Escalation)、Deus Ex: Mankind Divided Core i9-11900K 整體表現最佳,勝過Ryzen 9 5900X及Core i9-9900K,可以看出Core i9-11900K在Cypress Cove 核心架構加持之下,效能提升表現不容小覷。 Forza Horizon 4 Ryzen 9 5900X整體表現勝過Core i9-11900K及Core i9-9900K,可以看出Core i9-11900K在Cypress Cove 核心架構加持之下,效能提升表現不容小覷。 功耗及溫度測試 AIDA燒機測試CPU溫度 待機溫度部分Intel平台都差不多,AMD稍高一些些,執行CPU燒機測試時,Ryzen 9 5900X溫度表現勝過Core i9-9900K及Core i9-11900K,Core i9-11900K執行Intel大魔王項目FPU燒機測試時(因為會使用AVX指令集,這點對使用者環境來說就是見仁見智,如果應用程式支援AVX指令集,對工作運算速度有相當大的增益),溫度更為驚人,最高達94°C。 AIDA燒機測試功耗 待機溫度部分Core i9-9900K平台表現最佳,Ryzen 9 5900X及Core i9-11900K稍高一些些,執行CPU燒機測試時,Ryzen 9 5900X平台功耗表現勝過Core i9-9900K及Core i9-11900K,Core i9-9900K及Core i9-11900K執行Intel大魔王項目FPU燒機測試時(因為會使用AVX指令集,這點對使用者環境來說就是見仁見智,如果應用程式支援AVX指令集,對工作運算速度有相當大的增益),功耗更為驚人,其中Core i9-11900K最高更達到370W。 記憶體效能及超頻測試 AIDA記憶體頻寬測試 DDR4 3600 16-18-18-38-1T Intel Core i9-9900K AMD Ryzen 9 5900X Intel Core i9-11900K 效能對照 3個平台都能穩定運作在DDR4 3600 16-18-18-38-1T。 Intel Core i9-9900K小極限 再往上測試1T就開不太起來,極限約略在 DDR 4300 19-25-25-45-2T,效能表現如圖。 剩下兩個對手往下一關挑戰DDR4 4000 16-18-18-38-1T AMD Ryzen 9 5900X Intel Core i9-11900K 效能對照 2個平台都能穩定運作在DDR4 4000 16-18-18-38-1T。 ASUS ROG MAXIMUS XIII APEX小極限 再往上測試就開不太起來,極限約略在 DDR 4400 19-25-25-45-1T,效能表現如圖。 再往下一關挑戰DDR4 4600 19(20)-25-25-45-1T AMD Ryzen 9 5900X ASRock X570 Taichi Razer Edition BIOS設定CL19,不過實際上是跑CL20。 Intel Core i9-11900K(主機板換成ASRock B560 Steel Legend) 關於這點我也有點納悶,B560都能輕鬆超上DDR4 4600 19-25-25-45-1T,ASUS ROG MAXIMUS XIII APEX個人調整幾次都不行,應該是個人問題,總體超頻部分,ASUS ROG MAXIMUS XIII APEX還是相當令人滿意。這個項目效能對照圖就不製作了,平台條件不完全一致,不過X570及B560平台都能穩定運作在DDR4 4600 19-25-25-45-1T。 記憶體超頻至DDR4 4800效能測試 測試環境換成 MB:MSI MPG Z590 GAMING PLUS VGA:EVGA GeForce RTX 3080 Ti XC3 ULTRA GAMING 12G 輕鬆挑戰DDR4 4800 |
IO傳輸效能測試
PCIe 4.0 NVMe M.2 SSD效能測試 搭配Samsung 三星 980 PRO 500G PCIe 4.0 NVMe M.2 SSD進行測試 CrystalDiskInfo 採用NVMe PCIe Gen 4.0 x 4傳輸介面,搭配主流主機板強化散熱問題,可以讓效能表現更為穩定。 HDTUNE 讀&寫測試 表現不錯,讀取速度也相當快,平均在5,861MB/s,寫入速度平均約在1,432MB/s,搜尋時間約在0.023ms,充分表現出頂級SSD的傳輸效能。 AS SSD BENCHMARK IOPS效能表現讀取達1,005,100及寫入達654,600左右的成績,讀取最高達5,619MB/s,寫入效能部分突破3,965MB/s,效能與原標示規格相近,總體成績也有9,280分以上的表現,可說是效能極佳的SSD產品,搜尋時間也相當快,充分表現出SSD的特性。 ATTO 效能表現,讀取最高突破6.32GB/s,寫入效能部分突破4.88GB/s,基本上讀取及寫入速度已接近原廠標示規格。 CrystalDiskMark 效能表現一樣不俗,如果選用其他壓縮演算法測試,效能差距並不明顯,讀取最高達6,652MB/s左右,寫入也是高達4,784MB/s,讀取及寫入速度均接近原廠規格。 AIDA 硬碟測試 讀取速度也相當快最高達到5,438MB/s左右,整體搜尋時間約在0.01ms,充分表現出SSD的特性。 AJA TEST Test File Size 1GB 讀取最高達5,308MB/s左右,寫入也有4,146MB/s左右。 Test File Size 16GB 讀取最高達5,254MB/s左右,寫入則維持在4,179MB/s左右。 PCMARK 7 也獲得6,306的高分,Raw Score為26,267。 PCMARK 8 也獲得5,078的成績,頻寬為748.06MB/s。 AnvilBenchmark Incompressible 獲得23,783的高分。 0fill模式 獲得23,693的高分。 TxBENCH 效能表現一樣不俗,讀取最高達6,278MB/s左右,寫入也有4,813MB/s左右,讀取及寫入速度均接近原廠最高標示速度。 USB 3.2 Gen2X2傳輸效能測試 測試環境 CPU:Intel Core i9-11900K RAM:Crucial Ballistix DDR4-3600 16GB Kit @ 3600 16-18-18-38 1T MB:MSI MPG Z590 GAMING PLUS VGA:EVGA GeForce RTX 3070 XC3 ULTRA GAMING 8G HD:Crucial P5 3D NAND NVMe M.2 SSD 500GB POWER:FSP 皇鈦極 PT 1200W COOLING:CPU使用DIY水冷 作業系統:WIN10 X64 搭配Kingston KC2000 NVMe PCIe SSD 1TB 及MAIWO PCIe to USB 3.2 Gen2 x2 Type-C外接盒進行測試 傳輸協定 USB 3.2 Gen 2 x2(20Gbps),採用USB的UASP傳輸架構。 CrystalDiskMark 效能表現一樣不俗,如果選用其他壓縮演算法測試,效能差距並不明顯,讀取最高達2,047MB/s左右,寫入也是高達1,857MB/s,讀取及寫入速度均接近USB 3.2 Gen2 x2傳輸頻寬上限。 AJA TEST Test File Size 1GB 讀取最高達1,781MB/s左右,寫入也有1,688MB/s左右。 AnvilBenchmark Incompressible 獲得6,016的高分。 TxBENCH 效能表現一樣不俗,讀取最高達2,002MB/s左右,寫入也有1,899MB/s左右,讀取及寫入速度均接近USB 3.2 Gen2 x2傳輸頻寬上限。 X570平台 傳輸協定 支援USB 3.2 Gen 2 (10Gbps),採用USB的UASP傳輸架構。 CrystalDiskMark AJA TEST Test File Size 1GB AnvilBenchmark Incompressible TxBENCH Z390平台 傳輸協定 支援USB 3.2 Gen 2 (10Gbps),採用USB的UASP傳輸架構。 CrystalDiskMark AJA TEST Test File Size 1GB AnvilBenchmark Incompressible TxBENCH USB介面是使用者傳輸資料的最重要介面之一,隨著影音資料因紀錄內容及格式躍升(如4K60P、4K120P、8K30P)使資料巨量化,讓使用者越來越需要高速傳輸的裝置及頻寬,來傳遞巨量的影音資料,USB3.0(現為USB 3.2 Gen1)於2008年11月發布,之後陸續推出的USB3.1(SuperSpeed+,現為USB 3.2 Gen2)傳輸速度提升為10Gbps,比USB3.0(USB 3.1 Gen1)的5Gbps快上一倍,在去年更是統一新的規範,並新增 USB 3.2 Gen2x2 (20Gbps) 及 USB4 (40Gbps) 規格,對於傳輸大量資料相當有幫助,當然,一般USB周邊也少有能將USB 3.2 Gen2 10Gbps傳輸頻寬用滿的外接式裝置,在USB及Type-C高速橋接IC設計公司陸續推出相關的產品,例如ASMedia ASM2362、Realtek RTL9210等,也讓這個市場有相對應的產品可以使用。不過目前主機板大都僅原生提供 USB 3.2 Gen2 連接埠 ,除了Intel 最新推出500系列主機板外,市面產品部分僅在高階 Intel X299、Z490 及 AMD TR40工作站級主機板才提供 USB 3.2 Gen2x2 (20Gbps) 功能,當然有高速傳輸需求的使用者也可以購買ASMedia ASM3242擴充卡來擴充USB 3.2 Gen2x2 連接埠,不過在Intel 最新推出500系列主機板之後使用者要打造讀寫均能破2GB/s的外接式大容量隨身儲存裝置及平台,不再是困難的事情。 可見Z590晶片組內建的USB3.2 Gen2 x2功能效能十分優越,整體存取效能部分,測試讀取最高達到2,047MB/s,寫入效能部分多數測試也能突破1,899MB/s,讀取及寫入速度已接近USB 3.2 Gen2 x2(20Gbps)頻寬上限,整體傳輸效能也比僅僅支援USB 3.2 Gen2的X570及Z390平台效能表現亮眼。 UHD750 效能測試 測試環境 CPU:Intel Core i9-11900K RAM:Crucial Ballistix DDR4-3600 16GB Kit @ 3600 16-18-18-38 MB:ASRock B560 Steel Legend VGA:UHD750 HD:Crucial P5 3D NAND NVMe M.2 SSD 500GB(CPU直連) POWER:FSP 皇鈦極 PT 1200W COOLING:CPU使用DIY水冷 作業系統:WIN10 X64 3DMARK Time Spy Time Spy Extreme Fire Strike Ultra Fire Strike Extreme Fire Strike Wild Life Night Raid 3DMARK 11 3DMARK VANTAGE BaseMark GPU 異形戰場 DX11 Benchmark STALKER Call of Pripyat DirectX 11 Benchmark Unigine Superposition Benchmark 1080P FINAL FANTASY XV Benchmark 1080P 11代處理器在IPC 效能提升達到19% ,沿用許久的內顯 Intel UHD 630 也升級為採用 Intel Xe 繪圖核心架構UHD 750,在這個獨立顯示卡市售價格嚴重偏離建議售價之時,內建顯示的功能越顯重要,UHD 750實測效能確實比起沿用多年的UHD 630有不小的進步幅度,在沒有多餘經費購置獨立顯卡的時候,作為應急之用,也是相對實用的選擇。 編解碼及HDMI 2.0輸出測試 11代處理器內建Intel Xe 繪圖核心架構UHD 750,同時更支援新的影音編碼 10bit AV1、12bit HEVC、E2E compression 與 HDMI 2.0、HBR3 輸出功能。 測試環境 CPU:Intel Core i9-11900K RAM:Crucial Ballistix DDR4-3600 16GB Kit @ 3600 16-18-18-38 1T MB:MSI MPG Z590 GAMING PLUS VGA:UHD 750 HD:Crucial P5 3D NAND NVMe M.2 SSD 500GB POWER:FSP 皇鈦極 PT 1200W COOLING:CPU使用DIY水冷 作業系統:WIN10 X64 DXVA解碼能力 支援HEVC及AV1解碼到8K。 HDMI 2.0 確實能支援HDMI 2.0,輸出4K60P畫面,實際測試也支持HEVC解碼,可以看到CPU使用率相當低,輕鬆享受4K60P高畫質畫面饗宴。 根據網路資料AOMedia Video 1(AV1)是一個開放、免專利的影片編碼格式,專為透過網路進行串流傳輸而設計,目前微軟公佈可支援硬體加速 AV1 的 GPU 有以下幾款:Intel Xe 繪圖核心架構的 11 代 Intel Core 處理器、NVIDIA GeForce RTX 30 系列產品及AMD Radeon RX 6000 系列產品,可以發現也是UHD 750也是目前內建顯示率先支援,對於觀看網路串流影片確實有助益。 啟用AV1 其實現在Youtube也已經支援AV1 硬體加速功能,到設定頁面,AV1設定項目內選用一律選擇AV1格式即可。 實戰AV1影片-4K60P 實際測試也支持AV1解碼,可以看到CPU使用率相當低,輕鬆享受4K60P高畫質畫面饗宴。 實戰AV1影片-8K30P 實際測試也支持AV1解碼,可以看到CPU使用率稍微增加,但畫面仍然相當流暢,輕鬆享受8K30P高畫質畫面饗宴。 實戰AV1影片-8K60P 實際測試也支持AV1解碼,可以看到CPU使用率暴增,畫面相當不流暢,內顯大概還無福享受8K60P高畫質畫面饗宴。 超頻效能測試 測試環境 CPU:Intel Core i9-11900K OC 5.3GHz RAM:Crucial Ballistix DDR4-3600 16GB Kit @ 3600 16-18-18-38 1T MB:ASUS ROG MAXIMUS XIII APEX VGA:EVGA GeForce RTX 3080Ti XC3 ULTRA GAMING 12G HD:Crucial P5 3D NAND NVMe M.2 SSD 500GB POWER:FSP 皇鈦極 PT 1200W COOLING:CPU使用DIY水冷 作業系統:WIN10 X64 CINEBENCH R15 CINEBENCH R20 CINEBENCH R23 X264 FHD BENCHMARK X265 FHD BENCHMARK 透過上面的重度測試可以發現,只要能使用高水準解熱能力的散熱設備,在高達5.3GHz時脈下,Core i9-11900K一樣能穩定使用,多核心運算效能確實更為亮眼(單核在ABT技術下本就可以跑到5.3GHz),只是這時的功耗也相當嚇人,在執行X265 FHD BENCHMARK時整機功耗最高可達485W,工作溫度也頗高。 挑戰一下5.4GHz直開 Super PI 1M效能測試為6.119秒,已經接近5秒出頭。 CPU-Z效能測試 一樣能跑完,單核不用多說,取得更好成績,多核則是能幹掉10核的i9-10850K,多核心運算效能確實更為亮眼。 結語 11代處理器優勢 1、透過DIY水冷(這次使用86mm厚360mm水冷排)壓制處理器溫度,確實讓Intel Core i9-11900K可以有效使用ABT及TVB技術提高總體效能表現。 2、在有效提升單核及多核時脈下,透過測試軟體觀察Intel Core i9-11900K的效能表現,確實11代處理器的核心改進確實讓處理器競爭力提升,且取回主流平台單核心及8核心處理器效能王座。 3、11代晶片組平台改進導入PCIe 4.0技術之外,也原生支援USB 3.2 Gen2x2,對內對外都能提供使用者更高的傳輸頻寬。 4、搭配11代處理器500系列晶片組主機板 DMI 3.0頻寬也翻倍,對越來越吃重的內外周邊元件(如USB 3.2 Gen2x2、2.5Gbps網路、WiFi 6E、第2顆SSD等)傳輸效益增進不少。 5、11代記憶體超頻能力經過測試確實也改進不少,同1組記憶體模組能較9代處理器Core i9-9900K或是Ryzen 9 5900X更高,另如這次就成功挑戰超頻至DDR4 4800。 6、導入新世代Intel Xe 繪圖核心架構、影音引擎,支援10bit AV1、12bit HEVC、E2E compression等編解碼能力,也支援HDMI 2.0、HBR3 輸出能力,內顯就能透過HDMI輸出4K 60P的畫面。 11代處理器劣勢 1、最高僅8C16T,多核效能部分反而稍稍遜於10代處理器,跟AMD 5000系列仍有一些差距。 2、製程尚未提升至10nm或更好的工藝,功耗略顯差強人意。 個人小點評 Intel Core i9-11900K獨有特色,市面上總攬ABT及TVB技術加成、5.3GHz加速時脈、PCIe 4.0、USB 3.2 Gen2x2、支援 AVX-512 指令、10bit AV1、12bit HEVC、E2E compression等編解碼能力的產品,就僅僅剩下懶人超14nm製程絕代王者全新第11代Intel Core i9-11900K可供選擇,整合這些功能顯見Intel的野心,無怪乎定價對一般消費者來說也不便宜,功耗也稍微偏高一些,但其他11代處理器除了超頻以外技術支援能力不如Core i9-11900K或不支援外,其他功能多數仍部分保有,也是相當值得選用的產品。 總結: Intel Core i9-11900K功能相當完整且強悍,超頻能力也不容小覷,ABT及TVB技術加成輕鬆將單核心時脈加速至5.3GHz,記憶體時脈也能超頻到DDR4 4800以上,同時只要能使用高水準解熱能力的散熱設備,在高達5.3GHz時脈下,Core i9-11900K一樣能穩定使用,甚至能5.4GHz直開跑完簡單測試,在新增PCIe 4.0、USB 3.2 Gen2x2支援能力外,也具有Z590的原生M.2、RAID、SATA6G等功能,整體硬體及功能已能基本滿足玩家及電競愛好者的需求,期待Intel推出更具殺手級應用產品,提升消費者的使用體驗,對於不需要超頻功能的進階玩家來說提供了相對全面的解決方案,擁有不俗的功能設計、高品質的用料水準、保有相對充裕的擴充能力,讓使用者組建功能完善的電競平台可說是絕佳的選擇之一,以上簡單測試提供給有興趣的使用者參考。 |
Intel還在14nm,桌上型只有8C16T :jolin: ,快要被AMD狠甩了 :flash:
|
引用:
是CPU功耗太高 與其附一個壓不住的讓人罵 還不如裝死不附吧 :rolleyes: 有些垃圾寫手讓人堵爛不是沒原因的 :unbelief: |
可以借測,可以收錢,但寫這種評論在這YT當道的時代,
我看沒幾個人敢這樣寫,明明圖表都作出來了, 何不下個清楚的結論,反而要看的人自已去瞎猜... |
所有的時間均為GMT +8。 現在的時間是01:39 AM. |
vBulletin Version 3.0.1
powered_by_vbulletin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