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單個文章
Earstorm-5
Senior Member
 

加入日期: Apr 2017
文章: 1,436
其實就是一種過度預期, 以下例子純屬虛構, 只有概念是正確的.

有天某推廣專員來到工廠A, 聊天中得知產出餘料是10%, 處理餘料會有環保問題.
所以去國外聽了可以降下來的新方式, 然後告訴工廠A要照做, 不然就要罰款.
廠商努力試了試, 整個流程大改善, 以及設備更新, 甚至遷移到更適合生產的園區.
餘料問題降到了一個產業的極致, 8%了.

慶祝的餐會, 專員說如果可以到7%就更好了, 廠商說要更降低, 已經不是技術可達.
而是要運作上的失誤更低, 持續更穩定, 所有條件都要能達標才有可能了.
專員說那就是產業要進步啊! SOP要更完善啊! 廠商苦笑著說運輸跟電力的影響也不小.
這下子讓專員不爽了, 意思是說都是別人的問題? 都是環境的問題? 太推託了吧?

廠商沒辦法, 去找了美國/德國/日本的顧問近來, 一個個顧問輪替, 偶爾達標7%.
專員這下子HIGH了, 說還是可以啊! 多努力就能維持, 廠商很想問達標當下的條件沒看?
但這話還沒想好怎麼說出口, 專員說歐盟預計是5% 我們也一定要做到!
... 這讓老技術員的廠商整個傻眼了.

好險, 公司裡的新人才通常都比較靈活, 不像搞技術的死板板.
笑笑說這恐怕要開始借助歐洲專家的協助了, 要不這申請補助然後一起共同發展?
然後吃了好多頓飯, 打了好多場球, 彼此一起出差去考察好幾次後, 默契感情都好.
開始文件流程跑補助後讓歐洲好多專家, 甚至歐洲廠商都來, 每隔一陣子聊聊天.

從此皆大歡喜.
===

故事看到這裡, 如果還要有人問是否達標, 那就是太蠢了.
舊 2022-06-22, 07:56 AM #99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Earstorm-5離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