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ateur Member
|
元首的計劃有問題,最早由曼帥提出。
德國名將曼施坦因有個回憶錄《失去的勝利》,批評了希特勒自傳《我的奮鬥》(1925年出版)所提的「巴巴羅薩計劃」,也就是德意志如何攻擊蘇聯的缺失。曼帥提到,原本的計劃應在收拾完英國後,再集中兵力東進,但是1940年的芬蘭「冬季戰爭」以及之前的史達林大清洗,反而誤導了希特勒迫不急待。
曼帥又提,元首對目標舉棋不定,本應使用機械化部隊閃擊東突,結果卻南向支援豬隊友義大利,被迫分兵,如果元首真的在乎蘇聯,能不全力以赴嗎?
著名的坦克大會戰,雖在庫爾斯克(1943年爆發)被朱可夫慘勝,德軍在突出部失利,曼帥指揮代號「堡壘」,大量重創蘇軍(德死25萬人、損失坦克1500輛、飛機1000台;蘇損80萬人、坦克6000輛、飛機1700台),但仍以德軍失去主動而稱敗。曼帥事後檢討,要是元首當初真有攻蘇的計劃就好了,一下想攻、一下又不攻,不斷抽走兵力,才使應該的勝利,最終失去。
曼帥在劣勢仍能以一打四,若能再多一點支援,一定能奪回失去的勝利。
希特勒口中想打蘇聯,實際卻從蘇聯的戰場把德軍抽兵去義大利,等於是讓手下棋,這叫有計劃的話,未免太輕敵。另外,曼帥沒提到日本,攻擊蘇聯不必太靠盟友,靠人吃飯要餓死,靠天打仗要失敗,晚上作夢雖好,白天自己來比較主動踏實。
曼帥侵略烏克蘭時,在克里米亞使用了古斯塔夫超重型鐵道炮,800mm的口徑,對付烏克蘭以少勝多,以德軍死2萬餘人的代價,造成蘇軍24萬人死亡,戰後,曼施坦因晉升為元帥。戰爭要先有計劃,才有勝利,不是先求戰爭才來博取勝利。朱可夫的人海戰術固然神勇,用堆屍打法缺東補東、缺西補西,除非有用不完的人渣,否則必然死傷倍增於敵,因為沒計劃只能被動於敵。
希特勒沒有給足與蘇聯旗鼓相當的兵力,但是古德里安、戈林等人都習慣了,反正被包圍是德軍的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