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4-23 經濟日報社論/產業轉型得過且過 自食惡果
兩岸分別在2001年底、2002年初加入世貿組織,儘管雙方皆為世貿成員,必須相互提供最惠國待遇,
但是,20多年來,我方動輒以當年入會時,雙方未曾談判,甚至是以國家安全、產業保護為由,禁止大陸兩千多項農工產品來台。
不過,弔詭之處也在於,大陸雖是打破慣例,循WTO代表團通知模式,
但不代表大陸完成貿易調查後,最終會向WTO提起曠日廢時的訴訟。
近來就有不少國內專家提出,大陸可採行的報復措施,包括了相對禁止台灣兩千多項產品進口,
或是選擇出口前百大的廠商作為制裁對象,甚至也有人臆測,大陸將終止兩岸經貿協議(ECFA)作為報復。
不管大陸的調查報告,會不會等到台灣大選正熱時才出手,這樣混雜政治決定的時間壓力,已足以構成干擾。
台灣現在「唯二」的兩件要事,一是必須趕緊務實檢討這兩千多項產品,畢竟當年設限的時空環境,
與今日已經有相當大的差別,台灣不能再以空洞的國安與產業保護理由帶過。
近期也正逢我國有意參與「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
面對大陸積極運作要優先台灣加入,台灣就算現在不檢討,日後也繞不過大陸,或者其他成員的挑戰。
第二件要事,
也在於台灣的產業轉型,真的不能再打假球了。
殷鑑不遠,這次蛋荒猶如一面照妖鏡,照出台灣從產銷到通路,統統有問題。
試想台灣禁止大陸雞蛋來台至少十年了,蛋產業卻是十年如一日,傳統雞舍依舊占八成,
且缺乏公開透明的訂價機制,如今燒出史上最長蛋荒,足以佐證單是保護主義,
非但無法提升民眾生活福祉,反而成為政府產業政策失靈的遮羞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