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06 點教育》國家語言教育政策竟是在摧毀本土語言!
《國家語言發展法》(語發法)於2019年1月9日公布施行,
其立法的用意主要是保障目前各族群所使用的語言得以傳承、復振與發展。
文化部於是在2020年8月提出第一次的《國家語言發展報告》,除了探討各語言的歷史發展,
以及說明目前各語言種類及使用情況外,比較受到爭議的是「書面建議用語」。
為何要改如此用語?報告書上提到,由於同一語言出現多種稱呼的情形,以及政府相關語言政策,
因語言名稱有所爭議而無法落實或推動等問題,加上能讓族群和諧、尊重多元文化發展而研訂。
這樣的用意雖然是尋求一致性,但與現行的法律不僅牴觸外,所建議的用語並不符合一般大眾實際使用。
在《原住民語言發展法》與《客家基本法》的條文中,直接明定這兩種語言是國家語言,
但這兩個法律條文裡在名稱上並無冠上「臺灣」。
台語更不用說,所建議的用語與教育部訂定的新課綱稱「閩南語」,兩邊用語是完全不同,
如何讓教學現場的教師依循,是照著教育部的規定,還是文化部?
《語發法》規定111學年度開始,中小學必修本土語言,原本只有國小必修,
現增加了國中一、二年級一週有一節本土語必修課,高中則是增加兩學分。
本土語從國小到高中成為必修課後,教師人數勢必需要增加,矛盾的是學校卻找不到教師來開課。
以國小來說,由於本土語言規定有五十二種,除了閩南語、閩東語、臺灣手語外,
客語因有不同的腔調分為六種(北四縣腔、南四縣腔、海陸腔、大埔腔、饒平腔、詔安腔),
而原住民族語更是因為不同的族語,多達四十二種(包括恆春阿美語、賽夏語、雅美語、邵語、噶嗎蘭語等),
這樣加起來就有五十二種了;
再加上國小階段新住民語也列為部定課程之一,新住民語包含越南語、印尼語、泰語、柬埔寨語、緬甸語、馬來語、菲律賓語有七種,所以全部總共有五十九種。
上述所提的問題,文化部的報告書裡較無針對這些可能存在的問題深入探究,
以及提出相對應的配套措施與解決方案,反而花了大量力氣要先「正名」。
這讓我們覺得文化部真是「不食人間煙火」,寫了一份完全無助於推動本土語言教育的「天書」,
大部分篇幅都在調查這些本土語言流失的情形與目前推動的現況,而不是想如何解決師資不足等問題。
到頭來,語言和基本學科知識通通都學不好,學生什麼都沒學到。
政府的用意是希望本土語言能傳承、復振與發展,實際上卻是在摧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