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18 阿拉伯之春十年:反思數位行動之限制
在這場阿拉伯之春(Arab Spring)中,北非與中東地區的獨裁者人人自危,
因為憤怒的民眾再也無法忍受政治貪腐、經濟凋敝、以及祕密警察的統治。
開羅的解放廣場(Tahrir Square)成為阿拉伯世界追求自由的象徵,也打破了伊斯蘭與民主無法共存的迷思。
佔領運動帶來區域性與全球性的風潮,國際媒體也相當關注,也產生許多重要的學術著作。
然而,在阿拉伯之春十年後的今天看來,那股相信走上街頭就能改變世界的樂觀信念早就煙消雲散了,
許獨裁政權挺過了這一波衝擊,反而站著更穩固。
抗議也不再是左翼與民主派的特權,在民粹主義政治人物的煽動下,排外、反同與抱持陰謀論的右派群眾成為街頭行動的常客。
事後盤點,真正成功的佔領運動是少之又少,台灣的太陽花運動即是其中罕見案例。
在阿拉伯春之後,能夠建立與並且維持民主體制只有突尼西亞。
在埃及,軍方退居幕後兩年,後來出手將民選總統趕下台,建立了更為殘暴的獨裁統治。
在利比亞、葉門、敘利亞,內戰仍是在持續延燒。由於各種外國勢力的介入,邁向和平之路更為不可得。
關於數位行動,長期以來一直有兩個迷思。
第一,因為其操作便利與低成本,所以有利於弱勢群體翻轉其不利的傳播處境,取得新的發言權;
第二,因為其技術進展非常迅速,需要不斷地學習,才能掌握最新流行的平台與語言。
在阿拉伯之春十年後,拋棄過於樂觀與浪漫化的科技烏托邦論或許是令人神智清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