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單個文章
windwithme
Elite Member
 
windwithme的大頭照
 

加入日期: Feb 2001
您的住址: 台灣
文章: 6,382
Intel Arc B580搭載XeSS 2對比A750、4060Ti效能解析

影片內動態外觀與條狀圖數據對比可更快了解本篇內容:
https://youtu.be/U7JFzmKmHPk
Intel睽違GPU市場超過20年,2年前重返後推出Arc系列,擁有自製與其他品牌合作的顯示卡,初代GPU代號為Alchemist(簡稱A系列),
在今年12月發布第二代GPU代號為Battlemage(簡稱B系列),推出兩款型號為B580與B570的新GPU,網路上能見最高的為Intel自製B580顯示卡。


由於初代Arc推出至今已超過2年以上,個人上網機使用Arc A750與A770至少有1年半以上的時間,身為A系列長期使用者分享一下期間使用感想。
首先是發售後第一年內DX12之前的某些遊戲表現有些明顯不足之處,無法發揮GPU應有的效能,後續藉由平均每月2版新驅動來逐步地進行優化。
另外個人主要會玩的遊戲有暗黑破壞神IV,屬於DX12與支援XeSS遊戲,遇到早期驅動XeSS容易失效,
當時改為FSR會穩定許多;前期也發生VRAM使用率偏高的情況,透過遊戲改版與驅動更新也有明顯改善。
印象中去年遊戲剛發售初期的組裝菜單不少網友都建議搭4070,近半年來A750 8GB已能用4K高畫質遊玩感覺還不錯。
其他如待機功耗過高需藉由BIOS與系統調整、bit色彩深度選項在後來推出的Intel顯示晶片控制中心APP,這些缺失已改善許多,不過仍有再進步的空間。
當時網路常見的說法Arc戰未來,現在回顧頗有同感,只是需要較多時間與耐心等待..XD

回到本篇主角Intel Arc B580 Limited Edition,外包裝比初代A系列更為精緻,
開盒後內有B580顯示卡、專屬擦拭布、快速使用說明、感謝卡片、專屬貼紙與Arc顯卡紙模型,附紙模型算是相當特別。
包裝設計有別於市場上其他品牌顯示卡的設計風格,相當具有質感與品牌辨識度。


B580尺寸長x寬為27.2 x 11.5 公分,重量779克,實測約781克。
正面全黑色系搭配雙風扇,外殼依然採用類膚材質的塑料,以往在Alienware高階電競筆電才會接觸到的質感。


GPU代號Battlemage、架構Xe2、PCIe 4.0 x8、DirectX 12 Ultimate;Xe-core與光追單位皆為20、時脈為2670Mhz,
並搭載192Bit 12GB GDDR6,TBP功耗190W。
其他規格如Render Slice單位為5、Intel XMX引擎與Xe 向量引擎皆為160、GPU峰值TOPS(Int8)為233。
支援Intel XeSS 2超級採樣與Intel Extension for PyTorch技術。


背面同為類膚材質並標示intel ARC B580,顯示卡外觀以黑色簡約設計為主。
此外硬體編碼與解碼支援AV1、H.265、H.264、VP9等格式。


側邊供電為單8Pin,旁邊intel ARC使用時為白色燈號,這次側面與風扇外圍運用更多曲線變化,風扇內建低負載的停轉技術。


I/O提供2 x DisplayPort 2.1支援UHBR 10、1 x DisplayPort 2.1支援UHBR 13.5、1x HDMI 2.1支援8K@120Hz,最高可4螢幕輸出。
上方為散熱孔位,IO檔板較易沾染指紋,可使用配件擦拭布。


官方拆解圖,採用2個大型散熱鰭片搭配4散熱導管,搭載高性能雙風扇,標榜比起上一代提升30%風量與減少50%噪音。
Intel自製卡A系列內部用料在獲得相當不錯的評價,看起來B系列仍然保持出色的水準。


專屬軟體Intel Graphics Software:
左方主要項目有首頁、設定檔、顯示卡、顯示器、效能。
顯示卡頁面提供幀數同步、FPS限制器、低延遲模式、影像銳化、自適應曲面細分。


顯示器頁面功能,還記得先前A系列同時安裝Game On驅動程式與Arc控制台,
想調整bit色彩深度要另外開啟Intel顯示晶片控制中心,B系列推出後將兩個軟體的功能整合在一起更為方便。
     
      
__________________
小弟Facebook粉絲團Windwithme WWM 風大,歡迎3C同好參觀指教
舊 2024-12-26, 10:29 PM #1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windwithme離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