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人:今天的烏克蘭,會是明天的台灣嗎?
https://www.cw.com.tw/article/5134159
美國總統川普眼看要放棄對烏克蘭的支持,輿論開始質疑「今日的烏克蘭,會不會是明日的台灣?」專家意見分歧,一派認為美國減少在歐洲的投入,將能讓「美國重返亞洲」的戰略真正落實;但也有人擔心,美國將對全球安全撒手不管。
在慕尼黑安全會議上,歐洲代表談論的重點是背叛與「姑息主義」。美國總統川普即將放棄對烏克蘭的支持,讓歐洲擔心美國會放棄歐洲安全保障者的角色。然而,這場橫跨大西洋的關係地震,對於太平洋地區幾乎毫無影響。在檀香山舉行的軍事論壇上,美國將領及安全官員強調加強亞洲盟友關係的重要性。一位南韓與會者甚至推測,美國可能是希望透過與俄羅斯達成協議,集中精力遏制中國的崛起。
表面上的平靜,部份源自於亞洲各國的低調態度。有些國家對歐洲的困境漠不關心,有些則希望討好川普(或至少避免激怒他),以確保美國持續保障亞洲安全。但那些最容易受到中國軍事霸凌的國家,最應該擔心俄羅斯的勝利會進一步助長中國的野心。
以台灣為例。歷屆台灣政府都強調,阻止俄羅斯在烏俄戰爭中獲勝,對於嚇阻中國武力攻台至關重要。「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的觀點,如今看來更值得警惕。《聯合報》迅速發出警告,直言如果台灣持續依附美國,最終恐怕會淪為中美博弈「棄子」。《日經新聞》的社論則以「不能讓美國決定烏克蘭的命運」為標題,批評川普對於維護自由世界秩序的冷漠態度,認為這只會「削弱國際社會對美國的信任」。(看更多:川普時代!抗中不友台「台灣心臟要大顆點」)
****
另一方面,印度持續推行「多邊結盟」的外交策略,在拉近與美方關係的同時,維持與俄羅斯的友好關係。近期甚至改善了與中國的關係。烏克蘭局勢不穩,反而可能成為印度的機會。例如,可以更輕易進口俄羅斯石油,或在世界秩序分裂之際擴大自身影響力。大多數東南亞國家介於兩者之間。這些國家對美國的態度較為曖昧,逐漸向中國靠攏,也不排斥川普「交易式」的作風。
新加坡國防部長黃永宏直言,美國過去是「道德正當性」的象徵,如今更像是一個「收租的房東」。
檀香山軍事會議上的氛圍顯然比慕尼黑會議更為嚴峻,但理由卻截然不同。許多美國官員認為,只要歐洲嚴肅看待國防問題,理應可以自行應對俄羅斯的威脅。反之,中國是能夠與美國匹敵的競爭對手,唯有透過盟友的協助才能加以牽制。
****
美國印太司令帕帕羅上將(Admiral Samuel Paparo)警告,中國正走在「一條危險的道路上」。中國在台灣周邊舉行的大規模軍演不只是演習,而是入侵台灣的「預演」,甚至可能作為「遮羞布」,掩蓋真正的戰爭準備。
與此同時,帕帕羅上將也對美軍的作戰準備度發出警告。「我們的〔彈藥〕庫存低,所有關鍵部隊的維修任務積壓問題都一個月比一個月嚴重……重要的空中、導彈、海上和太空作戰平台老化速度已超過更替速度,讓我們的軍隊在運作時犯錯的空間愈來愈小。」此外,中國、俄羅斯及北韓的軍事合作日益加深,形成「麻煩三角」,使得亞太地區從「自由開放」轉變為「相爭與被操控」的區域。
美防長:歐洲責任自負,美國優先應對中國
如何應對如此嚴峻的威脅?除了引進人工智慧等新技術、加速軍火生產,美國更需要加強與盟友的合作,包括推動聯合軍事行動、國防生產合作等。隔絕中國與日本、澳洲的島鏈是阻擋中國軍力擴張的天然屏障,也可作為美軍的戰略跳板。帕帕羅強調,「我們絕不能將盟友視為理所當然,幫助他們強化〔軍力〕永無止境。」
****
美國國防部長赫格賽斯(Pete Hegseth)在布魯塞爾演講時告訴歐洲盟友,他們應該負起自身安全的主要責任,因為美國將優先應對中國。
他直言,「中國擁有威脅我們本土與印太核心利益的能力和意圖。」川普更強硬地表示,「不會讓美國變成冤大頭(Uncle Sucker)。」(看更多:美副總統范斯:台灣需要愛國者飛彈系統)
北約盟國早已意識到這一天的到來,因此近年不斷試圖展現他們在太平洋也能發揮作用。例如,加拿大軍艦在2月16日穿越台灣海峽,引發中國強烈不滿。法國航空母艦「戴高樂號」正在該地區與美軍及盟友進行演習,義大利的「加富爾號」去年也曾經到此巡航。英國的航母則預計今年稍後返回。然而,川普政府對這些舉措似乎不以為然,赫格塞斯私下對歐洲盟友表示,他們應該專注於防衛自己的地區。
****
檀香山論壇上,對中國持強硬態度的專家對於川普政府對歐態度轉變看法不一。有些人認為「嚇阻不能被切割」,如果美國在歐洲失去盟友的信任,亞洲盟友的信心也會動搖。前國務院官員史達偉(David Stilwell)則反過來批評「搭便車」的盟友,認為「任何一處出現弱點,都會導致整體的弱化──這些不健康的關係只會助長侵略行為」。
部份人士認為,美國減少在歐洲的投入,將能讓「美國重返亞洲」的戰略真正落實;但其他人擔心,美國只會整體在世界各地減少付出。
華府對台措辭愈來愈強硬,但印太政策不明
截至目前,川普在印太地區的政策仍未明朗。他對中國加徵關稅,卻又試圖拉攏習近平,似乎想促成一項重大貿易協議。他並未計劃將美國國防支出提升至國內生產毛額(GDP)的5%(目前略高於3%),但卻要求歐洲盟友達到這項標準。
****
川普上任後,率先訪問白宮的外國領袖包括日本首相石破茂與印度總理莫迪,顯示美國仍將印太地區視為戰略重心。同時,華府對台灣議題的外交措辭也愈發強硬。川普與石破茂的聯合聲明首次提及「反對任何以武力或脅迫改變現狀的企圖」,這當中「脅迫」是首度新增的詞彙。此外,美國務院網站也悄然刪除了「反對台灣獨立」的明確表述。然而,川普政府對全球援助的削減,則顯示他並不打算在全球範圍內與中國爭奪影響力。
戰略家暢談歐洲與亞洲戰略局勢的「融合」,但隨著美國軍火庫的消耗,軍事資源的權衡變得愈發嚴峻。美國在亞洲的彈藥短缺,至少有部份原因來自於對歐洲的支持。防空系統就是一個例子。把更多的防空系統往烏克蘭送,意味著太平洋地區那些防禦薄弱的基地可用的資源變得更加有限。
****
如果被迫做出艱難選擇,帕帕羅對美國的戰略優先順序表達了明確立場。「如果要選出100年前的世界中心,那可能會落在東歐中部的某處。而今天,它無疑位於印太地區,」帕帕羅說。
(本文由《經濟學人》獨家授權轉載,原文標題Will it be Ukraine today, Taiwan tomorrow?)
https://www.economist.com/internati...taiwan-tomorr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