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單個文章
windwithme
Elite Member
 
windwithme的大頭照
 

加入日期: Feb 2001
您的住址: 台灣
文章: 6,409
UL Procyon AI Image Generation Benchmark:
Stable Diffusion 1.5 (INT8) – RTX 5080 => 56462 (51239),提升約10.2%


Stable Diffusion XL (FP16) – TensorRT – RTX 5080 => 4662 (4292),提升約8.6%


運行FurMark 4K GPU燒機時外部溫度狀態:
室溫約23度,GPUZ軟體顯示GPU溫度61度,紅外線測溫最高點為49度,風扇約1538轉上下。
不確定是否FurMark 版本尚未支援,超頻後時脈沒有往上提升,用預設值以燒機圖時脈為準。


多種環境耗電量表現:
測試平台電源選項為高效能,待機時全機約98W,FurMark 4K全速燒機時GPU核心功率326W,全機約為428W,預設與手動超頻時脈皆為2280MHz。
魔物獵人 荒野測試模式全機瞬間最低425 (398)W與最高502 (478)W、大多時間約為460 (435)W;
刺客教條:奧德賽測試模式全機瞬間最低409 (389)W與最高448 (438)W、大多時間約為427 (405)W。


裸機時運行FurMark燒機模式,距離約15公分的噪音表現約47.5dB,算是相當低噪音的水準。


本篇GIGABYTE RTX 5080 GAMING OC 16G預設與超頻對數據對照表格:


nVIDIA 5080效能若對上2年前的4080提升會較多,但對去年推出的改版4080 Super則提升較少,不過超頻後可以再強化,
另外支援DLSS 4的遊戲更是可以大幅提升幀數,比較可惜的是雖然改用GDDR7提升頻寬,但容量維持16GB沒升級較為尷尬。
如果是同級RTX 40用戶,對於沒有支援DLSS4的遊戲,並沒有迫切的升級誘因,對於20或30系列之前的用戶才會有較明顯的遊戲效能提升。

雖然5080上市價基礎版與去年4080 Super同定價,發表時初看到MSRP時覺得還不錯,因5080與5090 GPU缺貨的緣故,要入手真的不容易,
不是缺貨、漲價就是要綁全機或更多款零組件購買,當然先前AMD X3D或近期9070XT顯示也因缺貨發生過搭機的狀況,近期有些零組件對消費者在DIY市場的選購上不甚友善。


技嘉於台灣市場推出約5款5080,其中主要分為AORUS、AERO 和GIGABYTE等3種名稱,每款型號在設計和用料上有所區別。
GIGABYTE RTX 5080 GAMING OC搭載技嘉風之力散熱系統讓GPU在溫度與風扇噪音表現令人滿意,Hawk風扇外圍同樣搭載三環燈效,
並內建RGB FUSION技術,配合GIGABYTE CONTROL CENTER專屬軟體調效可讓色彩變化更加豐富。
外殼採用裝甲風格多層覆蓋、複曲面表層特殊咬花、邊緣彎折設計的金屬強化背板、創意滑動側板等設計,個人認為比起上一代GAMING OC系列的質感有著明顯提升。
導入第五代Tensor核心讓AI TOPS與上一代相比翻倍,第4代光線追蹤核心也提高不少,遊戲基礎效能雖提升不多,但因為OC版本,預設時脈就有一定程度的提升,
手動超頻3.2G左右就能有接近4090遊戲效能,也可以看成16GB版本的類4090。
遇上遊戲支援DLSS 4開啟多畫格生成後的數據,應該是這次最夠資格稱為新世代RTX 50系列的高效能表現,建議nVIDIA能加速推廣並普及於更多遊戲。
而消費者最期望的莫過於nVIDIA能盡快穩定RTX 5080供貨,解決搭機銷售狀況,並讓價格回歸上市初期的水準。
以上是windwithme對於GIGABYTE RTX 5080 GAMING OC超頻效能實測與使用感想,提供給有興趣的網友做為參考,覺得有幫助的也請訂閱Youtube頻道,感謝支持😊
__________________
小弟Facebook粉絲團Windwithme WWM 風大,歡迎3C同好參觀指教
舊 2025-04-10, 10:10 PM #6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windwithme離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