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 Member
|
雖然看了不少經典,但總想說大盤型etf若能躲過去年8, 9月跟今年3,4月的大回測,獲利會更可觀。近期因為美股不段創高,出清了不少市值型ETF先拿到獲利,晚上看了一些近期的財金專家影片,覺得有些真的蠻謬誤的,很容易賺少賠多。
想起樂活的KD 80/20法來抓大盤高低點,順便回測一下周線,發現若2024/4月 006208 周KD已高達95,雖之後一個月有稍微下來,但仍在高檔區間,結果股價就之後一路從4月的95飆到7月的115,短短3個月,竟然又漲了21%,所以若4月當時高點出清,真會嘔死。KD法看來是無解的。
也用清流均提到的CAPE檢視,目前sp500的確也處於歷史高檔區間,另外美國失業率增加,物價指數也增加,老巴/前外資操盤手(應超)都陸續大幅出清手上持股,基於以上才先撤出大部分資金。也跟gpt閒聊了一下。
市值型 ETF基本上就是「吃整個大盤」,所以擇時難度超高。因為它沒有產業輪動或個股基本面可以挑選,進出點幾乎只能靠大盤估值或技術指標。
1. 技術面(KD、MA 之類)
KD 指標(或 RSI)對個股還算靈敏,但對「市值型大盤 ETF」其實很常失真。原因是大盤本身波動幅度小,KD 常常在 50~70 區間「鈍化」。
簡單說,你可能會被「假突破」騙進騙出,賺不到錢還會吃到交易成本。
2. 基本面(席勒本益比 CAPE)
CAPE 高(例如 >30、35)通常代表未來 10 年平均報酬率比較低,甚至可能有 crash。
CAPE 低(例如 <15)則大概率是長期買進的好時機。
問題是:CAPE 是「長期估值指標」,半年∼一年內無法精準預測漲跌。歷史上很多次 CAPE >30 的時期,市場還能繼續漲好幾年(例如 1997–2000 科技泡沫)。
3. 實際策略
長期投資者:市值型 ETF 幾乎就是「買了躺平」,CAPE 只能用來決定「加碼積極度」,而不是「精準出清」。
短線操作:KD、均線在大盤上參考價值有限,除非你用的是「宏觀信號」(景氣循環、利率政策、失業率),這些比單純的技術指標更有用。
市值型 ETF 基本上就是「用時間打敗不確定性」。要靠 KD 或 CAPE 擇時,頂多只能調整部位大小,而不是進出完全反轉。
總結成「大回檔五大警訊」
CAPE >30 或市盈率/市銷率極端
Fed 升息 / 收水
槓桿與投機氾濫
景氣數據轉弱(失業率、房市、企業獲利)
技術面崩裂(跌破年線、大部分股票已提前下跌)
大崩盤前絕對有跡象,但永遠不會是單一指標。
市值型 ETF 跌 50% 的那種事件,大概都是「基本面+政策+群眾情緒」三殺。
如果你只看 KD、RSI → 幾乎抓不到這種系統性風險。
如果你只看 CAPE → 太慢,可能提早空手好幾年。
_________________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