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Major Member
![]() 加入日期: Jul 2010 您的住址: ?viper in w-0-t
文章: 137
|
其實少吃 例如一天吃兩餐熱量控制營養也要控制下
也是可以幾個月的時間瘦到標準體重 好多健身的過度運動反而早逝 這幾天新聞有寫打瘦瘦針的也出了很多意外 也有高雄減肥門診手術的 縮胃 死掉兩位 ![]() |
|||||||
![]() |
![]() |
Advance Member
![]() ![]() 加入日期: Jan 2004
文章: 447
|
盡人事、聽天命
跑步2小時對我這個有在練跑的人來說,已經算是比賽課表(拚成績), 只有在備賽的時候才會去吃,平常根本不會跑這麼長距離, 更別說只是一般講求健康的鄉民,跑2小時已經過量, 可能身體的疲勞慢慢累積而不自知,直到某天突然爆發(例如膝蓋受傷)。 一個人的胖瘦上天就已經註定,只要做好飲食控管以及持之以恆的運動習慣, 基本上就已經對得起自己了,不用太糾結體重計上的數字。 |
||
![]() |
![]() |
Major Member
![]() 加入日期: May 2021
文章: 237
|
引用:
知名藝人沈玉琳日吞5種健康食品,引發是保健還是玩命的健康論戰。一份彙整30多年相關研究的報告指出,事實上,即使是看似最無害的保健品,長期或高劑量服用,都與癌症找上門有關,也可能養大腫瘤,或是影響復原進度。 https://www.cw.com.tw/article/5136906 知名藝人沈玉琳7月底疑因猛爆性肝炎住進加護病房,後來確診血癌。由於他曾透露,自己有B肝,為了養生日吞5種健康食品。這番發言引發論戰,保健品真的帶來保健效果嗎?還是讓人們更不健康。 保健品市場爆炸性成長,隨著人類平均壽命延長,保健的討論重點正從「延年益壽」轉向「延長健康壽命」。 愈來愈多研究強調,生活型態的重要性,健康飲食與適度運動是長壽且健康的基石。但對忙碌的成年人來說,要做到均衡飲食與規律運動並不容易,市場上於是出現了許多「捷徑」,其中一種解決方案,就是攝取保健品、補充品來確保營養均衡。 保健品已經存在數十年,但近年,使用量確實急遽增加,過去相關研究,絕大多數著重於攝取保健品的好處,卻很少討論過於頻繁攝取或使用過量的潛在風險,部分原因或許在於,背後牽涉的利益集團實在太龐大了。 加州大學爾灣分校醫學中心醫學系腫瘤科研究者亞茲丹帕納(Omid Yazdanpanah)和美國霍格家庭癌症中心腫瘤內科醫師班傑明(David J Benjamin)等人系統性回顧1990至2023年美國國立醫學圖書館所收錄關於不同膳食保健品與癌症發生及相關死亡率升高之間的研究,並發現, 膳食補充營養品除了討論度已經很高的高劑量毒性之外,還可能會增加罹患癌症的風險。 他們也說明,納入回顧的,都是受試者吃過量的情況,也就是研究中論及「高微量營養素攝取量」、「高補充情況」,抑或是抽血結果「血漿中已出現某種營養素濃度較高」的情況。 他們的研究結果,發表於2024年2月《癌症》期刊(Cancer)。 研究報告作者們指出,當然,所有的研究都會存在研究限制,但希望可以提醒更多人注意長期或過量使用保健品的潛在不良影響,並建議消費者謹慎考量過量、過於廣泛的使用保健品。 以下整理報告中提及的幾種常見保健品,與罹癌風險關聯: 一、維生素B群 很多人喜歡透過補充B群維生素提升能量,增強免疫力。 研究指出,西方飲食中的維生素B1含量本來就比較高,推測這可能是西方國家癌症發生率較高的原因。 至於亞洲和非洲常飲食中常見的一種酵素,可以分解維生素B1(硫胺素),實驗發現,分解後抑制癌細胞生長,降低腫瘤大小。 但在動物實驗中,補充維生素B1反而促進腫瘤生長。類似研究也發現,維生素B1與高油脂的食物一起攝取,也會助長腫瘤生成或變大。 另外,名為VITAL的大型研究追蹤了7萬7118人發現,男性攝取較多維生素B6和維生素B12與提高罹患肺癌風險有關,風險分別提高約30%和40%。 二、維生素E 維生素E(建議每日攝取量15毫克),又稱生育醇,是一種脂溶性抗氧化維生素,能保護細胞免受氧化壓力損傷。雖然多項研究曾因其清除自由基的能力而推測它可以抗癌,但也有研究指出,補充維生素E可能增加某些癌症的發生風險。 一份針對3萬5533名男性的研究,在4年研究中,將受試者分組,四個組別分別攝取: 「維生素 E」 「硒」 「硒+維生素 E」 「安慰劑」 在追蹤5.4年後,初步結果顯示單純補充維生素E的男性,攝護腺癌風險略微增加。 三、礦物質補充品 鈣 在一項針對3萬899名20歲以上成人的前瞻性世代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鈣營養品若超過可耐受最高攝取量,與癌症死亡率上升有關。有趣的是,若鈣主要來自飲食來源,並未觀察到相同的現象,顯示攝取的來源跟風險有關聯。 鋅 鋅(建議每日攝取量11毫克)是一種主要存在於多細胞生物細胞內部的微量元素,在多種蛋白質(包括轉錄因子)的結構與功能上扮演重要角色。 一項納入4萬7240名男性的「醫療專業人員追蹤研究」結果顯示,每日補充鋅超過75毫克者,其罹患致命性攝護腺癌或侵略性攝護腺癌的風險顯著增加。 同樣地,補充鋅超過15年的人,罹患致命性或侵略性攝護腺癌的機率也更高。 四、益生菌 整體來說,在已知體內有腫瘤的情況下,必須小心攝取益生菌。 補充益生菌大都是想增加腸道內的好菌,市面上也的確有許多含乳酸桿菌和雙歧桿菌的益生菌產品。 但是一個最新研究顯示,故意去降低小老鼠體內的乳酸桿菌,有利於腫瘤體積變小。研究解釋,這是因為乳酸桿菌會啟動免疫細胞上的一種「芳香烴受體」,但這種受體卻反而會讓腫瘤更有侵襲性,不利於癒後狀況。 五、Omega-3 在一項叫做SELECT的大型研究中,有834名男性在前6年內被診斷出攝護腺癌。研究人員把這些人和另外1393名條件類似但沒得癌症的男性做比較,觀察體內Omega-3脂肪酸的多寡跟罹患攝護腺風險有無關係。 結果發現,Omega-3吃得最多的人,比起吃最少的人,罹患前列腺癌的機率更高。其中低惡性攝護腺癌風險增加44%,高惡性增加了71%。這些結果也被其他多項研究支持。 健康成年人,好好吃飯、好好睡覺、適量運動 超商、美妝店和網路上很容易買到各種膳食營養品,但保健品真的不是多多益善。 其實,只有特定高風險族群有必要補充某些微量營養素。對於一般健康成年人,各國衛生單位並沒有普遍的補充建議或指引,保持均衡的飲食、充足的睡眠以及適度的運動,通常已足以維持良好的身體狀況。 如果感覺身體有些不適,且這些症狀看似與保健品廣 告中所宣稱可以改善的問題相符,建議先諮詢專業醫師的建議,避免盲目使用而產生不必要的風險。 研究作者們再次強調,關鍵在於切勿長期以高劑量方式攝取保健品。這種看似積極的保養行為,實際上可能導致身體承受超出其潛在益處的負面影響,得不償失。 (本文整理自美國國家醫學圖書館線上論文:Supplement Use and Increased Risks of Cancer: Unveiling the Other Side of the Coin)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8473246/ ——————————————————————— 文中其實沒有詳述這些保健品還是膳食營養品為何會提高罹癌風險 但我覺得應該跟細胞激素釋放症候群(CRS)概念相似 當免疫系統與病原體作鬥爭時,大量白血球被激活並釋放促炎性細胞因子後,就有可能出現CRS 簡單說,過激細胞生長而引起發炎反應,沈後來是診斷出血癌,也許是平常吃太多保健品所致 在疫情期間,新冠疫苗也會對某些人產生CRS,也是過度提高免疫力激化細胞生長ㄧ種反應 同理,不只保健品,平常所吃的食物含有這些維生素或礦物質,不是吃越多越好,補過頭反而有反效果 此文章於 2025-08-18 12:30 AM 被 LDSKINGII 編輯. |
|
![]() |
![]() |